点击 这里 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 信息
“写作”对于高考是终点还是起点?
最后更新:2015-11-25 06:30 阅读:89531 次
紧张的高考过去了,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同学们可谓不问寒窗苦读十载,只待金榜题名一时。大学除了是个行为自由的场所,更是个思想自由的地方。想象天马行空,言论无拘无束。然而在越来越强势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如今这片乐园也岌岌可危。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表示:大学应该注重的是课堂的讨论部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激发出新观点、新思维。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时候根本讨论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可能原因要追究到中小学时期。一个人在18岁时成年,这意味着他的身体各方面达到成熟,其中也包括大脑的成熟。大脑成熟意味着记忆脑区、感性思维脑区、理性思维脑区同时得到了开发和提升,在18岁时三个脑区都达到一种潜能递进的状态。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体制造成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开发的都是记忆脑区,而感性思维脑区和理性思维脑区开发得不够。之所以不够,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作文——这一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感性、理性脑区的教育上出现了问题。
小学五六年级时,注重记人和事,感性脑区需得到充分的开发;初高中时期,作文变成论说文,追求文章的深层意义,理性脑区得到开发。然而目前的教育则是小学时就已经大量的出现了命题作文,除了学生对所命的题目是否感兴趣的因素外,老师还过分地强调文章的意义,这使得很多学生把作文当成了一种负担。没有在小时候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记叙自己难忘的故事,因此就使得孩子在长大后表现出很强烈的对外界规则的强烈抗争情绪。
当然进行作文这项训练并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作家,事实上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有感性脑区思维活跃,理性脑区思维严谨的这种锻炼。我们国家强调培养创新人才,这个创新能力是感性脑区与理性脑区相结合才能产生的,只有理性脑区或感性脑区是产生不了创新的。
在对待孩子的阅读问题时,梁晓声表示:如果一个孩子阅读老师或者家长推荐给他的课外读物,一连读了两本都不感兴趣的话,他对师长的推荐书目就会产生不信任,而且很有可能对读书的兴趣都没有了。因此,如果孩子读了三页读不下去,那么就放弃,不要逼他读了。但一定要让孩子在日记上写下,为什么不喜欢读?之后碰到一本喜欢读的书,也要记下来,这样过一个月之后再翻一翻以前不喜欢读的书,看看是否仍不爱读,如果有转变,那就要让孩子自己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第一遍读的时候没感觉,搁了一段时间就有感觉了?这样选对时间让其自我发现要比家长的强迫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同时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名各种花样繁多的补习班,但很多时候家长只是花钱让“外人”承担了本该由家长承担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要靠言传身教,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与其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把孩子托付他人不如亲自担任起对其的教育重任!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本元智慧全脑教育
望京网 发布者
0